2022年9月15日,《冷库低碳评价指标》团体标准启动会在上海举办,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受邀线上出席活动并讲话。
本次活动旨在为全国冷库建设提供首个低碳评价标准,进一步加强冷库产业全流程、全生命周期低碳转型,完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技术体系,从而助力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。
会上,秦玉鸣提到,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需加强绿色节能设施设备、技术的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,提高运行组织效率和集约化发展水平,加快减排能耗和低碳转型步伐。冷库是冷链物流领域中重要的冷链设施,投资大,能耗高,此团体标准的制定将推动冷库设施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。同时他提出以下三点建议:一、希望通过会议,明确标准的使用对象、范围和框架。使用对象是标准的主体,未来标准是给谁用的;范围是标准的边界和适用性的规定;框架是标准内容的基础,三者对于标准的技术内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二、需清楚标准的定位。本标准是团体标准,从标准体系而言,团体标准技术内容相关要求比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更细化、更聚焦,而且是由市场主导的标准类型,只有清楚了解标准的定位,才能准确把握内容要求。三、需按照标准的推进计划执行。标准应按规定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,制订周期长,各工作环节紧密关联,秘书处需对时间周期严格把控,起草单位要积极配合,安排固定人员全程参与,保证标准制定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亨斯迈集团副总裁、聚氨酯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潘律民表示:“冷库是冷链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先头阵地,也是成败关键所在。作为链接全球的行业,冷库低碳评价指标的制定对于冷链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。为此,亨斯迈集团将充分运用跨国企业经验与专业优势,参与冷库标准评价指标制定,赋能冷库产业绿色低碳转型,打造高效节能冷链基础设施,助力中国‘双碳’及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目标的实现。”
01、填补空白 推动产业向未来
近年来,在消费需求和政策鼓励的双重驱动下,冷库作为冷链行业的基础设施迎来了稳定的增长。与此同时,在中国“双碳”目标和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的指引下,冷库作为高能耗的产业,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之间的突出矛盾,迫切需要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。《冷库低碳评价指标》团体标准,不但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,实现了低碳发展的标准引领、标准先行,同时有力支撑了国务院、发改委关于建设节能、低碳、高效、安全的冷库建筑的政策要求,助力冷链行业绿色低碳发展。
02、和合共生 扩大低碳生态圈
冷链产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、科技革命创新的先导行业,实现碳中和极具挑战。只有全产业链充分协同,通过引导上下游产业加强设施联动、信息联通、标准衔接,共同推动与提升中国冷链基础设施水平,才能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,以及保障食品供应安全的目标。
《冷库低碳评价指标》团体标准的制定本身就是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携手的表现。此次启动会吸收冷库各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,成立低碳冷库专家工作组。从减碳角度看,冷链产业链条长、范围大、节点复杂性高,需要行业组织及企业共同携手,尽早将生态碳足迹进一步透明化、精准化,有利于探寻更具实践意义的减碳方案。
启动会特邀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高级政研主管、教授级高工王佐作为专家出席,他围绕标准题目以及标准框架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。他讲到: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引导冷库企业走低碳经营的道路,践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,标准中需区分“冷库低碳”和“低碳冷库”的定义。同时,他对标准结构框架提出如下四条建议:一、冷库设计方面应包含建筑设计、制冷系统、保温材料选用、建筑安装等;二、冷库运营方面应包含温度功能区划分、温控系统的运维(制冷介质的选用)、冷库内设施设备管理、冷库作业管理、作业人员管理等;三、冷库的安全与环保应包含运用管理、应急处置等;四、碳排放指标应给出科学的计算方法。
启动会的召开,标志着《冷库低碳评价指标》团体标准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。下一步,起草组将完善标准的内容,做好相关调研工作准备。